第(3/3)页 朱棣转头看了看自己的孙儿,笑着摇了摇头。 “你太过在意这些虚名了。当年我派郑和出使西洋,为的是什么?” “皇爷爷自然是为了彰显我大明天威。” 朱瞻基略显激动:“可这些异邦人却将功劳都归在一个太监身上,难道不该记在您的圣名之下吗?” “你还是不明白。” 朱棣指着天幕上跳动的文字。 “看看这些异邦人如何评价郑和的举动?和平交往,以礼待人。这不正是我大明的气度吗?” “至于这功劳记在谁的头上,又有什么要紧?” 朱瞻基还想说什么,却被朱棣抬手制止。 “千年之后的人还记得我大明的功绩,这才是最重要的。” “况且,郑和确实把事情办得不错,若是换了别人,未必能做得这般漂亮。” 朱瞻基听罢,神情缓和了些,但心中依然觉得这些异邦人有些不识规矩。 一个太监,终究是一个太监,怎能与圣贤相提并论? 不过看皇爷爷并不在意,他也就将这些想法压在了心底。 …… 大清位面。 “区区一个阉人,也配与那些皇帝圣贤比肩?” 乾隆皇帝看着天幕上的内容,语气中带着几分轻蔑。 身边的永琪忍不住开口。 “父皇,您看这后面的记载,说他率领的船队规模竟然超过了那些西洋人。” “一个太监能做到这般程度,倒也不简单。” 乾隆的神情渐渐变得认真起来。 “若是我大清也能派出这样的船队,让四海来朝,岂不美哉?” “只可惜现在的海禁……” 永琪欲言又止。 “是啊,这郑和倒是给朕提了个醒。或许,是时候重新考虑下海上的事了。” 乾隆若有所思地望着天幕,眼中闪过一丝向往。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