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七章 青岛之战(1)-《超陆权强国》


    第(3/3)页

    青岛的外围防御线沿胶洲湾租借地边界展开,内圈防御线以青岛近郊的鸡貂山、俾斯麦山和毛奇山为核心,有6座主要的炮台,4座对海、2座对陆,共装备有4门280mm炮、2门240mm炮、4门210mm炮、7门150mm炮和4门105mm炮,此外还有若干门88mm炮和原属于清朝陆军的老式120mm炮。这些炮台及5座多面棱堡共驻扎有1350人,其地势居高临下,非常险要。

    德国海军大臣提尔皮茨元帅在20世纪初期曾担任过驻中国舰队地海军提督,他曾称赞青岛要塞道:“需要整整一个军的兵力,才能攻下这些要塞”。德国在青岛还驻扎有海军第3、第7陆战营2700人,包括8个步兵连、1个骑兵连、2个工兵连、2个炮兵连和4个机枪连。在北京使馆区和天津德租界,德国还驻有4个步兵连、1个骑兵连和2个炮兵分队,这些部队也在日军到达前经津浦铁路撤退至青岛,德国在青岛的防守兵力最后增至8720人、210挺机枪和110门炮。迈耶-瓦尔代克为此向国防军派驻青岛的十三旅旅长肖开桂夸耀说:“日军若想攻下青岛,需要付出4万人之代价”。

    许是因为远东李汉的崛起,德国人从中获得了太多的利益,因此历史走向也已悄悄发生了变化,青岛作为中德军事交流的主要枢纽之一,汇聚了大量的人员和物资,特别是其军事实力比起历史同期远远要强大。比如,德国在历史同期只有几架老旧的侦察机,但在此时却拥有整整两个中队约36架最新式的战斗机、轰炸机和侦察机;又如,青岛德军陆军总共只有四千人,现在却有一个完整编制的德国步兵旅加上海军陆战营跟征召的曾经服过兵役的侨民共有万余可战之兵。而且还有中国这个‘准盟友’的兵力支持,没有了后顾之忧,又有中方提供了近万劳工代为加固城防,青岛可谓固若金汤。

    随着欧洲战局的扩大和深入,青岛的战备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德国方面一直在为可能来临的战事做准备,海军主力撤走了,中国海军主力又不是日本对手没有被调往胶州湾。于是中德双方通了气之后,青岛派出了雷击舰S90、S91、S92三舰干脆就在胶州湾入口处大模大样的布雷。而这一过程直到9月21日晚才被2艘英国驱逐舰发现并招来攻击,S90、S91、S92三舰凭借熟悉环境的优势躲入海图上标注为“浅水区”的海域,尾随的英国驱逐舰“肯奈特”号随即遭到海岸炮台的攻击,被迫返回,但经历了两天的忙碌胶州湾布雷行动已接近了尾声。

    在德国紧锣密鼓筹划青岛防御时,日本方面也没有闲着,针对中国、政府出乎意料的强硬态度,日本国内已经做出了他们认为最万全的准备了。可别忘记了对德宣战进攻青岛,日本掌握了全部主动权,而且中日两国在国势对比上,也是日本占去绝对优势。所以尽管国内尚有少数谨慎派担心中国可能还有什么底牌,但国内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中国不过色厉内荏,无非是强撑面子硬表态而已。中国真要敢阻挡帝国谋夺山东,则帝国不但可在山东给予中国人迎头一击,更可借机谋夺满蒙利益,好叫英美等国跟中国吃一大亏。

    也是因为如此,对于中国向山东增兵的举动,日本国内好战派是兴奋多于担心,甚至参谋部还怂恿政府做好同英国人之间的协调,一旦帝国在山东‘不小心’遭到了中国、军队的攻击,将被迫进一步扩大在华军事行动。届时希望政府能够妥善安抚英国,好叫帝国趁此百年难得之机遇,实现帝国扩张之大业。

    由于青岛战役的特殊性和力量对比的不平衡性,几乎所有日本将领都将其看作为一边倒的战争,认为毋须花费多少力气就可以实现目标,因此有很多人争夺这一指挥官的位置。神尾光臣虽然也是中将,但在日本陆军中一直以谨慎而非勇猛著称,这次选中他为前线指挥官,无非是看中了他谨小慎微地特点。在军部眼中,具有数量优势的皇军获得胜利只是时间问题,更曾有人公开扬言6小时拿下青岛。因此并不需要像日俄战争中乃木希典将军那样的“肉、弹派”将领,日军所需要地是将青岛战役变成一次“宣传样板”式的作战---即以最小的牺牲赢得胜利。而不是像日俄战争中夺取旅顺203高地那样付出惨重的代价。

    只是,中德两国在青岛布置许久,能让日本这么轻松如愿以偿吗?

    远东,大战的硝烟逐渐浓郁!

      


    第(3/3)页